古代传统茶学的终结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古代传统茶学的终结

中国古代的茶叶科学技术,主要汇集在茶书之中,并通过茶书表现出来。古代茶学自陆羽撰写《茶经》起,经唐宋两代的发展,至明清特别是明朝中期和后期,达到了一个高峰。清朝中期和后期,中国古代茶书就很少再见新作,传统茶学走到了静止待变的阶段。所以,如果说明朝和清初是中国传统茶学的一个繁荣期或高峰的话,那么,至清朝中后期后,中国传统茶学,也由式微慢慢走向了终极。

据万国鼎先生在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发表的《茶书总目提要》中介绍,中国古茶书的撰刊情况是:唐代7种;两宋25种;元代未见有专门的茶书;明代55种;清代11种,总计98种。当然,万氏所举的“茶书总目”,不能说十分完全(据统计,还有近30种茶书未列进总目),茶书愈多的朝代,一般遗漏也多,但本书还是较能正确反映我国传统茶学发展情况的。

分析以上数字可以发现,如果把明清合作一个阶段,那么明清二代的茶书共66种,唐宋包括元代才32种;这就是说,明清552年中撰刊的茶书,较唐至元代750年撰刊的总数增加了一倍还多。如果把明、清分开,那么,明朝一代的茶书,就占中国古代全部茶书的一半。再以明清茶书撰刊的年代来看,在明代的55种茶书中,属于明朝初期的著作,仅朱权《茶谱》和正统年间谭宣撰的《茶马志》2种;中期的茶书10种;其余43种,悉为明代后期撰刊。清代的茶书中,属康熙及其相近年代撰刊的7种,3种成书年代不详,光绪年间刊印的只程雨亭《整饬皖茶文牍》1种。应该指出,《整饬皖茶文赎》,农学丛书把它收作一种茶书,实际它只是给南洋大臣写的要求整顿徽州茶商的一个报告。所以,由上可以看出,从茶书撰刊的角度来说,中国传统茶学,明清是一个高峰。其最为发展的时期实际只是从明宪宗成化(1465~1487)时起,到清世宗雍正(1723~1735)止的二百多年时间。雍正以后,可能我国古代茶事和茶叶生产技术,已为明清形形色色茶书反复叙述或叙述已尽,所以,直至清朝覆亡,基本上未再有新的茶书出版。

当然,明朝中后期茶书的众多,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和刻书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,但它总是现实茶学发展的一种反映,以至形成了中国传统茶学发展的一个顶峰。

中国古代茶书除陆羽的《茶经》以外,大多只是起到了汇集历史科学材料的作用。那么,明清茶书在茶叶生产技术上到底有什么发展呢?应该说,其成就是突出的。关于制茶方面的提高和发展,在上节已有所述,现再看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。以茶树繁殖说,在唐朝以前,如《茶经》所反映:“凡艺而不实,植而罕茂,法如种瓜”,当时种茶和种瓜一样,是采取直播丛栽的。这一方法,在宋元直到明朝中期,被奉为经典,但是,在明末清初方以智《物理小识》(1664)中就记到:“种以多子,稍长即移,大即难移”,说明在明朝,至少在明朝后期,有的地方除直播以外,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。但这还是有性繁殖法。为了保持优良茶树品种的性状,如《连阳八排风土记》(1708)所载,茶树繁殖引用了插枝繁殖技术。《连阳八排风土记》是康熙年间的作品,由此不难想见,茶树插枝无性繁殖的方法,是明朝至少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技术。此外,据民国《建瓯县志》记载,在清代闽北一带,对一些名贵和优良茶叶树种,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。

再如在茶园管理技术上,明朝较唐宋也有一个明显的飞跃。程用宾在《茶录》(1604)中说:“肥园沃土,锄溉以时,萌腴丰蘖”,这是明人对茶园管理的概括,也是他们力行的目标。宋时对茶园建设、施肥除草讲得都很简单,明人罗廪在《茶解》中对茶园的建设过程,就提出了“土地平整”的要求。至于茶园的耕作施肥,《茶解》讲得更精细:“茶根土实,草木杂生则不茂。春时薙草,秋夏间锄掘三四遍,则次年抽茶更盛。茶地觉力薄,当培以焦土。”怎样培法?“每茶根旁掘一小坑,培以升许,须记方所,以便次年培壅。晴昼锄过,可用米泔浇之。”另外,在茶园间种方面,宋时只提到间植桐树,《茶解》中进一步提出可种植桂、梅、玉兰、松、竹和兰草、菊花等清芳之品,即上层种乔木形花果,中间为茶树,下层种兰、菊一类草本花卉,一使茶园幽香常发,二可以蔽土抑制杂草生长,现称“立体种植”。关于用覆盖的办法抑制杂草生长,在清代《时务通考》(1897)一书中,提到在锄地以后,“用干草密遮其地,使不生草莱”。其实这除可防止杂草生长外,还具有防止土壤流失、蓄水保墒和施肥等一连串的效应。

在元朝以前,史籍中对茶树的更新复壮,无甚记述,直至清初的《匡庐游录》、《物理小识》和后来的《时务通考》中,才提到了茶树更新方法。如方以智在《物理小识》中称:“树老则烧之,其根自发”;《匡庐游录》载:“山中无别产,衣食取办于茶,地又寒苦,茶树皆不过一尺,五六年后梗老无芽,则须伐去,俟其再蘖。”这是有关更新方法的最早记载,也较原始。至咸丰时,张振夔在《说茶》一文中提及:“先以腰镰刈去老本,令根与土平,旁穿一小阱,厚粪其根,仍覆其土而锄之,则叶易茂。”显然,这时已从消极的“候其再蘖”,进而采取一系列措施,促其叶茂了。《时务通考》的记载是:“种理茶树之法,其茶树生长有五六年,每树既高尺余,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,须用草遮其余枝,每日用水淋之,四十日后,方除去其草,此时全树必俱发嫩叶,不惟所采之茶甚多,所造之茶犹好。”这里讲的,是一种类似现代的重修剪。

此外,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,在明清时也都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。这些方方面面的发展,也就构成了这一时期的茶学的基本内容和水平。近代茶叶科学技术,是上一个世纪特别是上一个世纪后期,在中国传统茶学的基础上引进近代科技成果建立和发展起来的。因此,从这一角度上说,虽然明清时代的有些茶叶科学技术不免有点幼稚,但确确实实代表了中国传统茶学所达到的技术高度,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和世界茶叶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。(朱自振)

来源:茶贵人

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